今天是: 登錄 | 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融媒 > 生態文明 >

江西打造國家生態文明建設高地

發布時間:2024-12-18 20:31:04  來源:江西省林業局

生態興,則文明興。

近年來,作為首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江西省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道路,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取得了顯著成效。如今的贛鄱大地,綠意澎湃,自信、自覺、自強的氣息彌漫在每一寸土地。

生態自信:綠色底蘊厚植發展根基

綠色,是江西最耀眼的底色,也是其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底氣所在。這份自信,深深扎根于江西得天獨厚的生態稟賦與豐厚的綠色底蘊之中。

這里山川秀美、江河如織、森林密布、濕地廣袤,共同構成了一幅幅動人心魄的綠色畫卷。相關數據顯示,目前江西全省森林覆蓋率穩定在63.1%以上、位居全國第二位,2023年空氣優良天數比率96.5%,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97%。嫵媚青山、浩淼鄱湖,“水清江豚躍”“林深鹿飲溪”“天淨萬鳥翔”已經成為美麗江西的生動名片。

作為全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省份之一,江西現有記錄的野生脊椎動物1007種,野生高等植物5117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42種,國家一級保護植物9種。每一種珍稀物種,都是大自然對江西的慷慨饋贈,也是江西生態自信的有力見證。

有植物界的“活化石”之稱的南方鐵杉,在武夷山國家公園(江西片區)內保存有全國連片分布面積最大的群落,片區內還分布有完整的植被垂直帶譜,還有“鳥中大熊貓”——黃腹角雉、“世界上最神秘的鹿科動物”——黑麂。今年9月,武夷山國家公園江西管理局正式掛牌,更為這片生態瑰寶增添了一抹亮色。

鄱陽湖是中國最大的淡水湖,是亞洲最大的候鳥越冬地。每年秋冬,全球98%以上的白鶴、95%以上的東方白鸛、70%以上的白枕鶴、60%以上的鴻雁從各地飛抵鄱陽湖過冬,是世界聞名的候鳥王國。它們年年赴約,共同勾畫了一幅“候鳥翔集、漁舟唱晚”的生態華章。

2022年,宜春市靖安縣內發現了江西大鯢,這是中國首個遺傳身份明確且野外穩定繁殖的大鯢純種種群,也是首個可記錄大鯢完整自然生活史的種群,為生物多樣性研究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桃紅嶺梅花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里,中國華南亞種梅花鹿現存的最大種群悠然自得,續寫生命的傳奇。

還有婺源藍冠噪鶥、金斑喙鳳蝶、中華秋沙鴨、南方紅豆杉、水松、大黃花蝦脊蘭等野生珍稀動植物都選擇了“落戶”江西,這一張張生態名片、一幕幕動人美景,就是江西對生態的最大自信和底氣。

生態自覺:全民參與共筑綠色家園

自信孕育自覺,自覺升華自信。這份生態自信之下,是更強大的生態自覺在支撐。

今年以來,江西省委、省政府陸續出臺《江西省打造國家生態文明建設高地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關于全面推進美麗江西建設的實施意見》等,明確了奮力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的宏偉目標,為江西進一步深化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指明了路徑。

既重全局,也見細節。對于具有江西特色的生態困境,江西也陸續出臺了一系列以立法“小切口”解決環境大問題的條例。

如2022年12月1日起施行的《江西省礦山生態修復與利用條例》,是全國首部規范礦山生態修復與利用管理的省級地方性法規,為礦山生態修復與利用提供更有力的支撐和保障;2024年1月1日起施行《江西省鄱陽湖流域總磷污染防治條例》,是全國首部針對湖泊總磷污染防治制定的省級地方性法規……

一份份生態政策陸續出臺,一個個生態舉措陸續施行,江西生態建設的綠色改革也在高位支持下漸進漸深,一個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場景在贛鄱大地上遍處生花。

在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如忠誠的衛士,常年扎根湖區。嚴格執行禁捕政策,加強水生生物監測,穩步開展濕地恢復和綜合治理項目,用心呵護一湖清水長流。近幾年來,保護區生態漸優的同時,“微笑天使”江豚也頻頻現身,自由嬉戲,結伴暢游,為鄱陽湖注入勃勃生機。

走進婺源縣秋口鎮王村石門自然村,處處可見藍冠噪鶥的元素,這座只有約100戶村民的古老村落,為鳥兒做雕塑、為鳥兒作畫像、為鳥兒當保鏢,與鳥結緣,與鳥共生,因藍冠噪鶥而煥發別樣生機。憑借著這張出圈的生態名片,石門村村民們端穩了“生態碗”,吃上了“旅游飯”,共同譜寫出一曲人鳥和諧的樂章。

東江,是贛粵港的生命源泉。為呵護這一泓清水,東江源頭區域連續多年實施“三禁三停三轉”,封山育林、禁捕禁漁、關停采礦。如今,東江流域水質常年保持在Ⅱ類及以上標準,三百山國家5A級旅游景區成為全國唯一對香港同胞具有飲水思源特殊意義的旅游勝地。

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2017年,武寧縣率先探索建立“林長制”,抓好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試點,持續在“林”字上精準發力、在“長”字上履職盡責、在“制”字上探索創新,走出了一條以林業高質量發展推動鄉村振興的新路。作為江西首批GEP核算試點縣,武寧縣在全省率先成立了生態產品價值轉化中心,讓綠水青山最終成為了人民群眾的“幸福靠山”。

走進上饒市望仙谷景區,仿佛走進了人間仙境。曾經的這里是廢棄礦區,生態破壞,村落空心。如今,它已完美蛻變。當地通過引入社會資本,對望仙谷土地進行統一規劃,將碎片化的自然資源進行整合優化,大力發展起“生態修復+文旅”新業態。如今的望仙谷,不僅已經重新披上綠裝,每年還有超180萬人次游客參觀游覽,綜合營業收入超2.5億元人民幣。

生態保護,全民皆兵;生態紅利,全民共享。從政府到民間、從思想到實踐,生態共識和生態自覺如春風化雨,凝聚成一股不可阻擋的磅礴力量,讓生態之光在江西大地熠熠生輝。

生態自強:砥礪奮進奏響綠色華章

綠水青山愉悅目,金山銀山振奮心。在贛鄱大地上,江西以自信為基石、以自覺為劍刃,共同奏響了生態自強的奮進樂章。

今年5月,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江西省委副書記、省長葉建春自豪地表示,在生態環境建設上,江西是走在前列的“優等生”。

數據彰顯實力:目前江西全省已有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28個,居全國第七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10個,居全國第四位,全省國家級生態文明示范創建數量穩居全國第一方陣。

在國際舞臺上,生態江西同樣大放異彩。在中歐加強生物多樣性投融資機制對話會上,江西作為中方的八個受邀地方之一,登臺分享了江西在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方面的“江西經驗”。其中,《永修縣探索“候鳥經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入選全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實踐案例。

2022年,南昌市成功入選國際濕地城市,是國際社會對其濕地保護與恢復工作的高度贊譽。目前,南昌構建起完善的濕地保護體系,涵蓋2個國際重要濕地、4個省級重要濕地、5個省級濕地公園、1個縣級濕地自然保護區及多個城市濕地公園。贛江兩岸,秋水廣場、朝陽江灘公園等多個濱水生態景觀帶如詩如畫,“公園式自然走廊”蜿蜒伸展,人水和諧、幸福河湖的美景躍然眼前。

贛州市,在水土保持領域成績斐然,成功創建國家級水土保持示范項目14個,數量穩居全國設區市第一。該市創新推出“小流域+大棚蔬菜上荒坡”“小流域+特色產業發展”“小流域+生態觀光旅游”“小流域+美麗鄉村建設”等多種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并在全國推廣。其中贛縣區崩崗生態修復項目、尋烏縣廢棄礦山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項目成功入選全國首批山水工程優秀典型案例,為全國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江西智慧與江西樣本。

純凈資溪,低碳發展。近年來,撫州市資溪縣積極推進全省首批碳達峰試點創建工作,探索打造“碳”IP,推動“碳傳播”,聯合8家科研院所,合作共建“撫州(資溪)碳中和實踐創新中心”,在全省率先實現碳負排放。日前,資溪縣大覺山景區獲頒全國首張“5A級零碳景區”證書,代表其成為全國首家“5A級零碳景區”。

國字號榮譽頻頻加身,創新性實踐探索不懈,江西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征途中矢志不渝,篤行不怠,不斷雕琢生態保護的精細紋理,持續拓寬綠色低碳發展的廣闊道路,於青山綠水間磨礪生態自強之志,為每一寸土地扛起守護擔當之責。

生態自信是根基,生態自覺是引擎,生態自強則是目標。江西正以堅定的步伐,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道路上砥礪前行,向著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的宏偉目標奮勇邁進,讓綠色成為江西永恒的發展底色,讓生態之美成為江西最響亮的名片。

微信圖片_20241218201926.jpg


作者:鐘南清 皮筱婕責任編輯:黃煥儀
我要評論
登錄 | 注冊 需要登陸才可發布評論
直播共享平臺 家居百強 天格-中國高端實木地板 圖森 生活家地板 美格機械
  • 關于我們
  • 招聘英才
  • 服務項目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網站地圖
  • 品牌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