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登錄 | 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旅游 > 林草情懷 >

“中國好人榜”,多位林業草原人及集體上榜

發布時間:2020-02-25 17:10:22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2019年6月28日,中央文明辦發布2019年6月“中國好人榜”,多位林業草原人以及集體上榜。


李洪占:耄耋老人堅持義務植樹60余年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蔡家堡鄉后灣村86歲的李洪占,堅守大山60余年,一生只熱衷于種樹這一件事,腳步踏遍蔡家堡鄉的山澗溝洼,從朝氣蓬勃的青年到白發蒼蒼的耄耋老人,他在土鄉大地樹立起一座執著堅守、不求名利的精神豐碑。


     1933年,李洪占出生在“荒土嶺、栽死鳥”之地。在他23歲那一年,他在家鄉的荒山頭栽下第一棵樹苗,從那時開始,他日復一日造綠、守綠、護綠。鄉親們說:“每年春天,李洪占都是每天6點鐘起床,吃點饃饃喝點開水,就扛起樹苗拿起鐵鍬,帶上干糧出門,日落才歸。”


60多年來,李洪占參加過當年生產隊組織的植樹造林,后來又響應“要致富多種樹”號召,再后來,他又在全鄉第一個響應退耕還林。


    如今,李洪占家已是四世同堂,7個兒女經常勸老人在家頤養天年,可老人就是閑不下來:“在家里閑著干什么?我能動一天就種一天的樹,樹林就是我給后人留下的念想。”


木里縣救火集體:30名英雄勇救森林大火


    2019年3月30日17時,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縣雅礱江鎮立爾村發生森林火災。3月31日下午,四川省森林消防總隊涼山州支隊指戰員和地方撲火隊員在海拔4000余米的原始森林展開撲救。撲火行動中,受風力風向突變影響,突發林火轟燃,27名森林消防隊員和3名地方干部群眾犧牲。


涼山30位救火英雄犧牲后,社會各界自發舉行悼念活動,單位企業深入學習木里森林火災救火英雄的先進事跡,在全社會形成了學習英烈、崇尚英烈的濃厚氛圍。4月3日,西昌市政府決定:4月4日為哀悼日,降半旗志哀,全市范圍停止一切公共娛樂活動。四川涼山30位救火英雄中的27名消防員被追記一等功,11人被追認為共產黨員;3名干部群眾被評定為烈士。


閻會:祖孫三代接力造林51年


    閻會,河北省張家口市萬全區洗馬林鎮黃土梁村黨支部書記。51年來,閻會祖孫三代在荒山溝里義務“接力”造林,栽種林木30余萬株,3000多畝荒山溝變成“綠海”,感動并影響著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植樹造林行列。他們在古長城腳下構筑起一道綠色屏障,為生態環境治理作出了貢獻。


    1968年,閻會的爺爺閻忠擔任黃土梁村村支書,面對貧窮落后的村子和3000多畝荒山溝,他決定上山種樹,再難也要植樹造林,有了好環境,才能有發展的希望。閻忠帶著幾個村民來到村邊古長城腳下的山溝黃花洼,與荒山為伴,和種樹結緣,從此在大山深處堅守了一輩子,成為第一代種樹人,共種植1000多畝樹木。


閻會的父親閻萬玉自幼跟隨閻忠到溝里種樹,與林業結下不解情緣。1986年,他從年邁的父親手里接過種樹“接力棒”,在林場蓋起兩間土房,帶著妻子一起進山種樹,成為第二代種樹人,其間共種植了800多畝樹木。


     閻會今年51歲,十幾歲開始就趕著驢車上山給父母送菜、幫忙。受到爺爺和父母的影響,“讓荒山溝變綠蔭”的信念深深刻在閻會心中。他于1998年把老閻家的“林業夢”延續下來,成為第三代種樹人,整地、挖坑、栽種、澆灌……艱苦的工作在閻會的堅守中不斷推進,他又讓1200多畝荒山溝披上綠裝。


    半個世紀的堅守,爺孫三代將植樹造林、綠化荒山視為己任,子承父志,代代相傳,昔日荒山溝變成了“綠海”。不僅如此,黃土梁村義務植樹、義務護林蔚然成風,菜花溝、黑土灣溝等附近30多條荒山溝全部披綠……


劉銘庭:扎根新疆沙漠62年植樹治貧


     62年前,蘭州大學生物系畢業生劉銘庭,主動要求到邊疆去,用科學技術為人民服務。62年過去了,他扎根大漠戈壁,防沙治沙的同時帶動群眾脫貧致富,被當地群眾親切地稱為“劉紅柳”。


    如今,走進劉銘庭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于田縣奧依托格拉克鄉的大蕓種植場,很難想象這里當年就是一片荒漠。當年,他帶著愛人儲慧芳來到這里,把家也安在了這片荒漠上。從沒有電、沒有水、沒有路,到如今成排的樹林,規劃有序的試驗田,都是兩位老人和當地群眾一點一滴建設出來的。劉銘庭不僅手把手教維吾爾族群眾種樹、種紅柳、種梭梭、種大蕓,還一句一句教會他們說漢語和文化知識。


    買吐地的父親早亡,母親帶著他和弟弟,生活非常困難,劉銘庭讓他學種大蕓,在生活上無微不至地照顧他,不僅發工資,借給他錢結婚、買房子,還鼓勵他離開農場利用技術多掙錢。


     2003年,劉銘庭獲得全國大蕓種植的第一個發明專利,緊接著又成功研發出大蕓“開溝播撒高產法”,從那時起,劉老一直把技術無償教給周邊群眾。20多年間,他手把手教會了上百位維吾爾族群眾種植大蕓,幫助他們脫貧致富。


    盡管劉銘庭歲數越來越大,腿疾加重,但只要老鄉需要,他依然會到現

場親自幫忙。劉銘庭和老伴兒2018年11月才從農場回到他們在烏魯木齊的家中。


    62年扎根邊疆,62年科技為民,劉銘庭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畢業時立下的報國誓言:不忘初心,砥礪奮進,立足西北,服務西北。


付永強:夫妻護邊員堅守邊疆植樹造林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師一八六團武裝部北沙窩哨所所長付永強,常年駐守沙漠哨所,每天堅持在沙漠腹地執勤巡邏10余公里,并于哨所所在的沙漠中植樹綠化、種草放牧。他建羊圈搞養殖,種菜種瓜建田園,把哨所當成了家……


    2004年,付永強和妻子劉桂芝從河南開封來到一八六團生活、工作。經過這里的軍墾文化和兵團精神的熏陶,老一輩兵團戰士的奉獻精神,深深地感動了付永強。2012年,一八六團武裝部組織選拔北沙窩哨所所長人選,付永強想為屯墾戍邊獻一份力量。后來付永強通過了考察,入駐哨所。女兒今年13歲,因為路途的原因,只能寄宿在學校。


    為改變北沙窩哨所惡劣的環境,2013年4月,一八六團黨委決定對此哨所進行硬化和綠化。自2013年4月至今,團黨委先后投入資金500余萬元,從團部地區移栽大樹2000余棵,栽種各種樹苗30余種2萬余棵,綠化沙地300余畝。為做好哨所綠化工作,付永強帶著妻子一邊巡邏,一邊做好所栽種的近3萬棵樹木及300余畝沙地綠化的管理工作。


    為使哨所成為以勞養武的基地,他在哨所旁邊建起了羊圈,并在師市總工會5萬元幫扶資金的扶持下,購買了70余只小尾寒羊發展起了養殖業,如今已發展為200余只的羊群。


    巡邏執勤、喂羊放牧、植樹種草,其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為保證所栽種的樹木及播撒草種的成活率,夫妻二人起早貪黑,每天除了邊境巡邏放牧,其余時間都穿梭在樹林帶間。


    經他們苦心培育,北沙窩哨所現已基本達到綠樹成林、綠草成茵。他與妻子正按照團黨委要求,將哨所打造成為“守邊護邊的前哨、以勞養武的基地、紅色旅游的景點、傳統教育的園地”。

作者:張一諾責任編輯:王新如
我要評論
登錄 | 注冊 需要登陸才可發布評論
直播共享平臺 家居百強 天格-中國高端實木地板 圖森 生活家地板 美格機械
  • 關于我們
  • 招聘英才
  • 服務項目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網站地圖
  • 品牌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