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登錄 | 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科研技術 > 科技新聲 >

油茶花開結碩果 科研報國譜新篇——記全國林草系統先進集體湖南省林業科學院油茶研究所

發布時間:2023-05-18 09:04:16  來源:湖南日報

國家油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油茶種質資源收集保存庫、中國油茶科創谷……這是湖南省林業科學院油茶研究所幾代科研工作者矢志攻關、接續奮斗,捧回的一塊塊“國字號”招牌、一張張“含金”的獎狀,更是為我國油茶產業發展騰飛插上的科技翅膀,這些都為中國人的油瓶子里裝上更多“中國油”增添了強有力的底氣。


矢志不移育良種


“中國油茶看湖南”,湖南省油茶種植面積、產量和產值均穩居全國首位。漫山遍野的油茶林正是幾代油茶科技工作者久久為功、科研報國的最好見證。


從1958年建院以來,油茶科研就從未間斷過。湖南省林業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國家油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全國油茶經濟林咨詢專家陳永忠,是其中一名重要的“傳薪者”。


陳永忠說自己是繼老一輩油茶專家王德斌、莊瑞林之后的第三代。20世紀八九十年代,油茶在許多地方被稱為“露水財”,畝均茶油產量僅3—5公斤,畝均年產值不到300元,老百姓種植的積極性不高。培育高產新品種、提高油茶產量成為當務之急。陳永忠等人一頭扎進油茶育種研究中。


農作物生長只需一年、甚至一季,可樹木育種往往需要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漫漫育種路,艱辛清苦,不少同事紛紛轉行,到20世紀90年代,油茶課題組一度只剩下王德斌和陳永忠兩人,一年的科研經費只有4000元。經過不斷實驗以及上千種的組合、淘汰,他們終于看到油茶雜交新品種的茁壯成長。可就在果實即將收獲時,王德斌卻因病與世長辭,他的墓地就在油茶基地旁。


前輩的夙愿成為陳永忠繼續前行的動力。他走遍湖南山區,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汗,與農民同吃同住,一起忍受蚊叮蟲咬;沒有電,只能借助燭光記錄和分析數據;舍不得花錢買標簽,就用竹簽自制。即使條件再艱苦,陳永忠也始終延續著油茶科研的“薪火”。


油茶有“抱子懷胎”、花果同期的特性,周年花果不離枝,新梢和果實交替生長,這也意味著油茶科研必須全年無休。數十年如一日,陳永忠將全部的青春與心血奉獻給了油茶科研事業。


他的敬業精神也點燃了年輕人對科研工作的熱情,在他的帶領下,團隊攻堅克難,刻苦鉆研,白天在林間開展試驗觀測,晚上進行樣品處理、實驗測試、整理材料和統計分析,先后選育出畝產茶油30公斤以上的油茶良種和新品種103個,其中通過國家審定19個,創制出“國油”“四霞”等油茶新品種8個,打造了“湘林”系列油茶良種品牌。“湘林”系列油茶良種推廣種植后,油茶林畝均增產6倍以上,最高茶油畝產量達75.5公斤。湖南省林業科學院國家油茶種質資源收集保存庫已收集國內油茶產區和越南、泰國等國家的油茶種質材料2500多份,是目前我國油茶種質來源最廣、種質類別最多、優良基因材料最集中的種質資源收集保存庫。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近年來,“湘林”系列油茶良種作為40多個油茶采穗圃的良種種源,累計繁育油茶良種苗木10億株以上,已推廣種植到湖南、江西、廣西等14個省(區、市),應用面積600多萬畝,不僅長成我國油茶產區林農的“搖錢樹”,還推廣到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國家,成為宣傳中國湖南的一張綠色名片。


扎根一線,心系林農,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這是陳永忠及其團隊始終不懈的追求。


油茶研究所團隊的許多成員都是邊遠貧困地區、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革命老區的科技人才或科技特派員,是湖南省“油茶低產林改造、茶油生產加工小作坊升級改造”兩個三年行動科技支撐專家組成員,為邵陽、中方等60個縣(市、區)開展油茶技術服務。


從良種培育推廣到良法栽培管理,再到加工利用技術與工藝優化,油茶研究所團隊已經成為湖南油茶產業發展重要的科技引領與支撐力量。近年來,團隊累計轉化專利、良種、技術63項,使油茶產業效益大幅提升;先后舉辦油茶產業技術培訓班130多期,培訓技術人員10多萬人次;在攸縣、平江等地重點培養了1000多名油茶嫁接和育苗技術員,這些技術人員被聘請到云南、貴州等地,已成為當地油茶生產一線的技術骨干。


作為湖南省科技特派員,陳永忠已連續服務邵陽縣10多年,與當地主管部門一道積極開展油茶良種示范與推廣,讓越來越多的林農成為油茶科技增收的受益者。


2006年加入陳永忠團隊,如今已是油茶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的王瑞說:“每次下鄉,林農們會像‘追星’一樣圍過來進行技術咨詢,這份熱情與信任也激勵著我們努力做好科研,用一項項科技成果,托起廣大林農豐產豐收的希望。”


傳承創新接力攻關


經過60多年的發展,湖南省林科院油茶研究所已從最初的兩人發展到如今的23人,形成了覆蓋種質資源、品種創制、高效栽培、加工利用、產業服務和品牌建設等油茶全產業鏈的創新梯隊;先后牽頭建成國家油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國家油茶種質資源保存庫兩個國家級研發平臺,以及湖南省油茶產業協會等一批產業支撐和成果轉化平臺,組建了“產學研”創新團隊。


團隊各科研小組相互啟發,協同攻關,共同進步。育種團隊在培育油茶高產良種的同時,攻克了油茶組培快繁難題,研發出油茶容器大苗培育技術,開發了油茶苗木專用生物菌肥,組培苗的成活率達到90%以上,逐步完善了油茶組培工廠化育苗技術體系。栽培團隊研發出良種配套豐產栽培技術,助力油茶良種化,實現高產高效。加工團隊研發出適度加工等綠色制油新工藝,開發了系列新產品,不斷延伸油茶產業鏈、提升附加值,助力產業升級。


團隊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湖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梁希林業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一等獎等20余項重大科研成果,獲授權專利20項,制定標準15項,出版專著7部,發表科技論文200多篇。


年輕一代的迅速成長,讓陳永忠頗感欣慰。他們不僅接過了油茶科研的接力棒,更傳承了前輩們對油茶事業的熱愛與執著,肩負起科研報國、科研為農的責任與擔當。


油茶研究所副所長、年輕的“80后”研究員陳隆升還是湖南省油茶產業協會秘書長,因此他更了解企業、林農的實際需求:“油茶科研需要的不是包裝成‘高大上’的成果,而是實實在在能提高產量、解決問題、提高產業效益的技術。”


油茶研究所研究員、加工小組負責人馬力也是一名“80后”,她用“堅守傳承、執著奮進”來總結團隊的精神。通過加工利用實現提質增效是馬力等人致力攻關的方向。從“一瓶油”到系列增值產品,從“借用”傳統大宗油料加工技術到符合油茶特點的專有工藝,他們在推動油茶產業高質、高效、高值化的道路上繼續探索著。


近幾年,油茶研究所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不斷有新鮮血液加入。“90后”博士后何之龍、劉彩霞是其中的代表。他們分別做油茶分子育種、土壤微生物等基礎性研究工作。做基礎性研究,可能沒法很快出成果,但對油茶產業未來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他們表示,作為青年一代,要發揚老一輩油茶科研工作者矢志不渝、默默奉獻的科學家精神,為油茶產業提質增效、保障國家糧油安全、實現鄉村振興貢獻青春力量。


征程萬里風正勁,奮楫揚帆再出發。湖南省林科院油茶研究所一代代接力攻關的故事還將延續,胸懷家國、心系林農、潛心科研、堅守奉獻的精神也將永遠傳承。


62.jpg

作者:湖南日報
我要評論
登錄 | 注冊 需要登陸才可發布評論
直播共享平臺 家居百強 天格-中國高端實木地板 圖森 生活家地板 美格機械
  • 關于我們
  • 招聘英才
  • 服務項目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網站地圖
  • 品牌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