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西華山自2020年8月被確定為國家草原自然公園試點以來,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加大草原資源保護和生態修復力度,挖掘草原公園豐富的旅游資源,打造融生態保護、科研監測、科教游憩于一體的多功能國家草原自然公園,形成健康穩定的草原生態系統,構建了草原生態保護與發展互利共贏的新發展格局。
為實施更精細管理,經多方考察調研后,中衛市制定《寧夏西華山國家草原自然公園總體規劃》,規劃試點建設面積2600公頃,總投資5780.1萬元。規劃以加強草原資源保護為核心,以實施草原保護修復工程為抓手,將西華山國家草原自然公園劃分“保護區、生態保育區、科教游憩區、管理服務區”4個功能區,實施生態保護與修復、科研監測工程、科教游憩、災害預防等工程項目,進一步保護自然生態系統完整性和原真性。
為讓草原煥發新活力,中衛市完成規劃編制開展草原生態修復,修復生態0.56萬畝,改良草地0.5萬畝。補充西華山國家草原公園監控監測設施,建立網格化管理體系,加大巡護力度,避免草原遭受人為破壞。完成草原安全技術防范系統4套、草原生態自動監測設施1套、國家草原自然公園可視化大屏系統1套,實時掌握公園草原物候、生物災害、土壤、氣象、防火動態,自然公園草原生態評價與生態恢復效果評估更加科學精準。通過保護修復,西華山國家草原自然公園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75%,干草產量平均提高10%—15%,草原退化趨勢得到有效遏制,草原自我更新修復能力得以提升,現有草本植物蒙古扁桃、大針茅、異苔、紅花巖黃芪等70余種,獵隼、大杜鵑、山麻雀等鳥類種群多、數量大,狐貍、獾、黃羊、銀黑狐等珍稀野生動物棲息于此,生物多樣豐富,草原生態持續向好。
為挖掘旅游潛力,弘揚草原文化,中衛市發揮哨馬營震柳、天都山石窟、蒙古扁桃重點保護區資源優勢,以“震柳”文化、天都山石窟文化為支撐,進一步提升草原自然公園的文化內涵,打造西華山國家草原自然公園獨具特色的文化名片。此外,中衛市還通過制作“寧夏西華山國家草原自然公園”宣傳視頻,努力講好“震柳”、天都山石窟文化故事,擴大草原生態功能普及宣傳,弘揚草原生態文化,建設集休閑度假、科研基地、自然教育于一體的文旅勝地。
下一篇:北京公園文明游園形象標識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