縉云山
癸卯年正月初一,天剛微亮,已經在崗41年的護林員郭守建帶著砍刀、擴音器、宣傳單,開始巡山,一如往常。不同的是,這將是他最后一個在巡山路上度過的春節。
縉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歇馬管護站護林員正在上山巡護
郭守建是重慶北碚區縉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歇馬管護站的護林員。這里被譽為“植物物種基因庫”。2022年的夏天,重慶遭遇有完整氣象記錄以來最極端的高溫干旱天氣。縉云山突發山火,牽動民眾的心。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個人海外社交賬號轉發了志愿者與消防員構建起“滅火長城”,在隔離帶上與山火“決戰”的照片。人們聚眾成城、團結一致守護家園的精神意志,展現得淋漓盡致。
縉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歇馬管護站護林員郭守建正在巡山途中
而護林員的日常工作,更像是“孤獨的帶刀(砍刀)衛士”。“我家三代都是護林員,春節全家很少能湊齊,兒子今天在另一座山巡護。”郭守建早已習慣了一個人在巡護路上過年。
縉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歇馬管護站站長蘇為志帶著狗一起巡山
他管護的林區有2338畝,一周至少要完整巡護一遍。春節前,中新網記者跟隨他巡山:山高坡陡、荊棘叢生,有的地方沒有路,要用砍刀清障。年近六旬的郭守建一邊爬坡、一邊查看周圍是否有火情,遇到行人就囑咐林中不能用火。
郭守建所在的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共有7名護林員。他們的春節沒有歡聚一堂、共敘天倫的熱鬧,只有老樹、小鳥的相伴,以及近年來越來越頻繁碰到的猴子、野豬、野雞等動物。
縉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處長李正波正在查看山火火場區域新長出的蕨類植物。
“跟家人吃飯啥時候都可以,真要失火了,損失不可估量,附近村民也沒法安心過節。”歇馬管護站站長蘇為志的家距管護站開車只要半小時左右,但也多年沒和家人過一個完整的春節。與陪他巡山的黑狗“妞妞”走在羊腸小道上,他語氣中帶著滿足地說:“今年運氣挺好,春節前幾天下了雪,空氣濕潤、火險等級較低,不然可能年夜飯都吃不上,從早到晚都得在山里。”
近年來,重慶強化森林火災人防與技防結合,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強預警監測、森林防火通信等,無人機、遙感衛星、高空攝像頭等在林區打造了“火眼金睛”。但在北碚區縉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處長李正波看來,光靠先進的儀器監測不夠,護林員還是要腳踏實地地深入林區。
成為護林員第一年,李正波就摸透了管護區狀況,哪個角落住了一戶人、哪里有幾棵珍稀樹種,都爛熟于心。“作為護林員,必須要熟悉這里的情況,才能在發生險情時報得準,為滅火人員上山確定好最優路線。”李正波說,正因如此,2022年那場山火中,他帶領消防員以最快時間到達了火場。
為防止火患,縉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歇馬管護站推出“鮮花換紙燭”活動。
李正波巡山進入2022年山火火場區域,地面一片新綠映入眼簾。李正波說,幾場雨過后,這些蕨類植物就冒了出來。“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他又指向一棵下半部分被燒得黢黑的松樹說,看它最上面還有綠色,要不了幾個月就會完全活過來。
在重慶網絡問政平臺,民眾關注縉云山山火生態恢復計劃,想參與2023年的植樹,復綠生態家園。當地官方感謝并答復已組織專家團隊開展縉云山生態修復現場調研和規劃編制工作。
巡山護林的道路冷清清,但愛護生態的人越來越多。2023年底,老護林員郭守建將退休,屆時,管理處現今最年輕的護林員楊亞玲就要工作滿一年。每天從一座山到另一座山,從一片林到另一片林,她對這份工作的孤獨早有心理準備。青絲到白頭,山林看著他們日漸老去,他們守著山林萬物春生。
下一篇:生態紅利帶火了“小漁村”